水質總硬度是衡量水中鈣、鎂離子含量的重要指標,直接關系到水的使用安全性和適用性??傆捕冗^高的水不僅影響日常生活(如結垢、降低洗滌效果),還可能對工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危害??梢杂玫降臋z測儀器有水質總硬度在線分析儀本文從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兩方面,系統分析導致水質總硬度過高的主要原因。
一、自然地質條件的主導作用 1. 巖石礦物的溶解與滲透 鈣、鎂等礦物質廣泛存在于地殼中,尤其是石灰巖、白云巖等碳酸鹽類巖石分布區。當雨水或地下水流經此類巖層時,水中的二氧化碳與巖石發生化學反應,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氫鹽,導致水中鈣、鎂離子濃度升高。例如,我國北方黃土高原及喀斯特地貌區域,因巖層富含碳酸鹽,地下水硬度普遍偏高。 2. 土壤特性與離子交換 土壤中的黏土礦物(如蒙脫石、伊利石)具有吸附和釋放金屬離子的特性。在濕潤環境下,土壤中的鈣、鎂離子易被雨水沖刷進入地表水或地下水。此外,土壤鹽漬化地區因蒸發作用強烈,鹽分(包括鈣、鎂鹽)在地表積聚,進一步加劇水體硬度。 二、人類活動的疊加影響 1. 工業排放與廢水污染 采礦與冶金:金屬礦石加工過程中,酸性廢水(如含硫酸)與含鈣、鎂的尾礦反應,釋放大量金屬離子。例如,煤礦排水常因硫化物氧化生成硫酸,溶解周圍巖石中的鈣鎂成分。 化工生產:部分工業廢水含有高濃度鈣鹽(如氯化鈣)、鎂鹽(如硫酸鎂),直接排入水體后顯著提升總硬度。 2. 農業活動的間接貢獻 化肥過量使用:為調節土壤酸堿度而施加的石灰或白云石粉,經雨水沖刷進入水體;氮磷肥中的副成分(如硝酸鈣)也會增加水中鈣離子含量。 灌溉水循環:干旱地區采用高硬度地下水灌溉,水分蒸發后鹽分殘留土壤表層,經雨水沖刷形成“二次污染”,導致區域性水體硬度累積上升。 3. 生活污水與管網老化 老舊供水管道中鈣質沉積物(水垢)的剝落、含鈣清潔劑(如漂白粉)的濫用,均可能微量增加生活污水中的硬度。雖然此類污染規模較小,但在人口密集城市可能產生疊加效應。 三、其他環境因素的協同作用 1. 氣候變化與水文循環 全球變暖背景下,干旱地區蒸發量增加,導致湖泊、水庫等封閉水體鹽度濃縮,鈣鎂離子濃度隨之上升。例如,中亞咸海因水源減少,湖水硬度在過去30年增長超過3倍。 2. 地下水超采與水質惡化 過度抽取地下水會改變含水層的水動力條件,促使深部高硬度水向上補給。華北平原部分地區因長期超采,地下水硬度以每年1-2 mg/L的速度遞增。 3. 酸雨加速礦物溶解 酸雨(pH<5.6)中的硫酸、硝酸可增強對巖石礦物的溶蝕能力,尤其對碳酸鹽巖的溶解速率比正常雨水高10倍以上,間接導致受納水體硬度升高。
本文連接:http://www.yinyuer.cn/newss-3692.html
|